欢迎进入汇高考官方网站!
首页 > “什么时候我们觉得父母原来那么不容易,我们才算真正成熟了”

“什么时候我们觉得父母原来那么不容易,我们才算真正成熟了”

来源:汇高考  

“什么时候我们觉得父母原来那么不容易,我们才算真正成熟了”

进入冬月,天气越来越冷,春运抢票大战却进行得热火朝天。


对常年在外工作,并定居在离老家700多公里之外的露露来说,每到新春佳节,她总是既期待又恐慌。拿着手机想抢两张回老家的火车票,却迟迟不肯按下最后的确认键。


她哭丧着脸说:“想回家,是因为父母生我养我,我应该回去看望他们。不想回去,是因为早已和父母无话可说,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炉子旁边,可空气却是冰冷的。但凡一开口说话,就会一言不合就开战。”


其实露露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有多少西装笔挺,妆容精致,在大城市打拼的Lucy、Lily、Peter,春节一回老家,就会变成看父母哪儿哪儿都不顺眼,扯着嗓门和爹妈争执吵闹的翠花儿、铁蛋儿、二狗子。


果然是高高兴兴回家去,别别扭扭进城来。



你也幻想过与父母好好儿说话,让年迈的双亲体会难得的天伦之乐,一家人其乐融融,坐在一起谈天说地。


但你发现他们真的太愚昧了,太落后了,太固执了,他们的心墙高高筑起,你搬个梯子都登不上去,更别提让他们听你的话,认同你做的事了。于是百无聊赖的你重新刷起了手机,惹不起还躲不起?


打开手机的你,看到朋友圈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上面详细列举了父母的种种罪状:妈妈情绪不稳定对孩子性格有影响、爸爸的视野决定孩子的高度、夫妻不恩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你越看越气,联想到工作生活中的诸多不顺,竟然深层次地来源于幼年童年时期,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你越来越难以接受他们,于是年假一过,便匆匆赶回大城市。


回到大城市的你,接收到了更多先进的育儿理念,感叹投胎是门儿技术活儿,要是自己生在懂教育的家庭,就不会是现在这个鬼样子。



此时此刻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你是否常常把很多的不如意,归结到自己父母身上?


鞭挞原生家庭的文章有很多,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确实会给孩子造成影响,我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如何换个角度去看自己的父母,与父母达成和解。在我的理解里,和解并不是抹掉一切存在过的事实,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无条件地顺从父母。


而是真正从心底接受父母本来的样子,在那只无形的大手想来影响你现在生活的时候,正视曾经的伤害,不再那么悲伤,那么绝望。


有本书叫《只想和你过好这一生》,由国内外19位心理学大师联手打造,旨在打造更加和谐的亲密关系,将幸福作为终生课程。


在第一章《如何让亲密关系摆脱童年依恋关系的影响》中的第6节,中国大陆首家“萨提亚”机构创始人,魏敏博士提出,一个人要想获得高自尊,改善自己的沟通模式,从而更加全面地处理个人问题,就需要从家庭系统出发,与父母达成和解。我简单总结为以下三条:



首先,把父母当成“人”看。


也许你会说,我们都是人类,我当然会把自己的父母当人看啊。


你说的没错,但我这里说的,把父母当“人”看,是指看到父母的生命本身,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期待、有特长有缺陷的的生命体。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的父亲原先是国企车间主任,母亲是家庭主妇。父亲在经历了下岗潮之后,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旅。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每次回家都风尘仆仆,有时还气鼓鼓的。和我的对话也仅限于考试考了多少分,在班级排什么名次,考得好了没有一句表扬,考得不好,就是一顿冷嘲热讽。


而我那想找点存在感的母亲,会一股脑把她对爷爷奶奶的不满,对我“不听话”的厌恶,一股脑全倒给父亲。外面的不如意,家庭的鸡毛蒜皮,常常让父母爆发激烈的争吵,而我,就成了他们的出气筒。


所以说,在接触心理学的初期,当我了解到自己的敏感、易怒、自卑等不良情绪,源于童年早期的经历之后,我对父母深恶痛绝。春节找借口不回家,即便是回家也不和他们说话。在外面从不提与父母有关的话题。


我选择了逃避。但逃避从来不解决任何问题。


后来,接触到萨提亚模式后,我开始放下心中对完美父母的期待,将他们真正当成“人”来看。


母亲没有教给我深刻的人生哲理,但她任劳任怨,能用巧手做出一大桌美味佳肴。父亲缺失了我成长的很多宝贵瞬间,可他是个用力生活、从不放弃,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儿女不那么辛苦的现在。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我的父母也是如此。他们是身上有很多不足的普通人,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人给他们培训过。同时,他们也是他们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不是吗?



其次,人比期待更重要。


在我们的一生中,父母总是期待我们更懂事,期待我们考出更高的分数,期待我们有个好工作,期待我们有个好伴侣。


但随着我们逐渐长大,在完成父母所有的期待后,我们是否也对年老的父母抱有期待?


期待他们帮我们带孩子,并按照我们的方式教育下一代;期待他们把家务打理的井井有条,回到家就有热饭吃;期待他们理解并支持我们所有的想法。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父母年龄越大,越听子女的话。我们一点不如意,父母就战战兢兢,怕影响孩子工作,怕年老体弱给孩子添麻烦。


好友小月的父母就是这样,虽然她的父亲瘫痪在床,母亲忙的不可开交,但母亲还是会帮她接送孩子上下学,抽空帮她把家务整理的井井有条,为他们的小家付出着。


起初小月会诟病他们的教养方式、生活习惯,心中有很多不快,也与母亲激烈争执过。但随着自己父亲的离世,小月幡然醒悟,与她所有的期待相比,实实在在存在在自己生命中的亲人,他们给你的爱,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子女对父母过高的期待,构建起一套“我都是为你好”的标准,并将这些规则和标准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让父母像小孩子一样去遵守、去执行,让父母为了子女的幸福而活,本身就是无情的。


父母的爱是自主自发的,他们的生命应该是饱满的,过高的期待,过多的束缚,仿佛风中之烛,随时会让他们的生命熄灭。



最后,父母任何时候都是尽其所能。


在我很小的时候,由于性格倔强,没少惹父母生气。有一次父亲当着很多人的面批评我,让我很没有面子,我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怨恨在心。


后来父亲腰椎间盘突出,做完手术后躺在病床上动弹不得,我匆忙赶回老家,看到年轻时潇洒帅气的他一下子失去了生机,脸色苍白,面容憔悴。我一下子泪流满面,紧紧握住了父亲的手,害怕他从我面前消失。


那一刻,我对父亲的恨意烟消云散。我理解了父亲,他不是一个万能的超人,他没有接受过多少科学育儿的观念,可他兢兢业业地工作,为我创造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生活。


那次当众批评,可能就是他能想到的教育我的最好方式。他希望我能记住教训,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他的初衷并不是故意让我出丑,而是希望我好。他当时的处境、能力、阅历,决定了他只能采取那种方式。


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父母皆祸害”、“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的文章,虽说有一定道理,但对为人父母来说,并不公平。



父亲、母亲,都只是一个角色的称呼,除此之外,他们首先是需要理解、需要支持的“人”。


由于时代、知识、能力等的限制,他们只能在有限范围之内,想尽办法给儿女最好的一切,所以才会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如果父母有我们现在的条件和便利,也会有更多教养方式的选择。(虐待、摧残孩子的父母,不在讨论之列)


父母并不完美,除了做父母,他们还要兼顾家庭和工作的重任。我们既要看到他的不完美,也要看清楚这背后,他们作为个体的焦虑,恐惧,脆弱与努力。


他们所做的,可能是当时他们所能做到的最好的状况。


日本导演北野武说,“什么时候我们觉得父母原来那么不容易,我们才算真正成熟了”。


因为理解,所以释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他们看不到的,你可以看到;他们所不能改变的,你可以改变。


我们每个人都来自于父母,如果我们内心对父母有那么多期待,不满,不接纳,这样子我们没有办法真正独立,去过好自己的生活的。


真正的在内心里面跟父母和解,拿回自己的力量,才能过好自己的人生。 



热门文章

Copyright © 2024 汇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备案号:京ICP备20026564号 教APP备110253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99 技术支持:北京树人智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人工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