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丨苦难教育是否真的有用
在这个暑期,一部名为《抓娃娃》的电影以其幽默诙谐的剧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影片中,沈腾和马丽饰演的富豪夫妇马成钢和春兰,通过一系列戏剧性的情节,引发了我们对苦难教育的深思。
马成钢是一个从贫穷中奋斗出来的成功人士,他坚信自己的成功源于童年的艰辛。由于大儿子过分娇生惯养、游手好闲,他决定对二儿子马继业采取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
隐藏自己的财富,制造一个贫困的家庭环境,以此来磨练儿子的意志,希望他能成为家族企业的合格接班人。
但这种教育方式真的有效吗?它能否真正培养出孩子的坚韧品质?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苦难教育本身。
01
什么是苦难教育?
苦难教育,也被称为挫折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通过让学习者亲身体验挫折感,进而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中国有句老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许多家长认同并实践着这样的教育观念。电影《抓娃娃》中,老旧的房屋、破烂的衣物、患病的奶奶,也是马成钢试图以创造贫困的家庭条件来引发孩子挫折感的一种方式。
02
苦难教育是否真的有用?
研究发现,在逆境中成长的人可能会发展出适应性才能(Adaptive Intelligence),包括一系列社会认知和问题解决技能,这些技能帮助个体适应并应对逆境,更好地应对迅速变化的环境条件(Ellis et al., 2022)。
在逆境中成长的儿童可能具备更强的韧性、更敏锐的社交感知力和更强大的情绪恢复能力(Frankenhuis & Nettle, 2020)。《抓娃娃》中马成钢这一角色的成功也得益于此。
然而,目前许多家长进行苦难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人为创造出比现实更加艰苦的环境”和“转移到更加贫困或落后的地区”两种,并且都侧重于创造经济层面的苦难。
若将苦难教育局限在这一个层面上,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教育作用,甚**与教育的初衷相悖。
研究指出,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对儿童青少年的大脑结构和认知发展具有负面影响。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与较小的灰质体积有关,具体包括杏仁核、海马体、纹状体等,这些区域的灰质体积较小可能进一步导致儿童语言处理、阅读技能、视觉空间能力、决策和执行功能的欠缺(Vaidya et al., 2024)。
同时,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早期生活压力(Early Life Stress, ELS)也会影响儿童时期一些复杂的认知和情感功能的发展,这些影响还可能在早期生活压力消失在之后持续存在,特别是情感方面的损害,可能增加后期心理病理的风险 (Pechtel & Pizzagalli, 2011)。
此外,社会经济地位还与欺凌的发生有关。与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相比,较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儿童更有可能成为欺凌的受害者(Tippett & Wolke, 2014)。在影片中马继业就因为捡瓶子补贴家用而遭到了同学的欺凌。
因此,经济上的苦难不仅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可能给个体造成更多本不应承受的压力和负担,这并非进行苦难教育的本意。
03
如何合理进行苦难教育?
01理解苦难教育的目的
苦难教育虽以苦难为名,但归根究底其目的在于教育而非苦难。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苦难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它不再仅仅强调物质层面的艰苦和经济生活的节约,也不应局限在过度刻意地让孩子体验艰苦的生活条件,而是应重在培养孩子坚韧的毅力、敏锐的创新意识、果敢的进取心以及灵活的实践能力,让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02教会孩子面对"挑战",而非制造"苦难"
苦难教育实行的重点是让孩子体会到挫折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当孩子现有的认识和习惯与环境存在矛盾,就会产生挫折感,驱使孩子做出改变。这其实是在健康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
因此,人为制造过于极端或不符合孩子年龄段的困难,反而会造成心理伤害,适得其反。
苦难教育不应局限于制造经济上的紧缺,而应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丰富孩子的体验和思考。这些活动可以包括户外实践、社区志愿服务、团队运动比赛等,让孩子适当地面对“舒适圈”以外的挑战,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合作、沟通、解决问题和面对失败。
同时,家长和教育者还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游戏或模拟情境,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模拟应对复杂情况,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
03家长提供正确的支持
在孩子面临挫折时,家长的角色**关重要,需要提供正确且适当的支持,既不过度保护,也不过分放任。
作为孩子坚强的后盾,家长可以多多鼓励他们迎接挑战,自己做出决策、承担责任,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切勿看见孩子做得效率低下就立刻插手或指责。孩子的探索需要时间和试错,在他们提出需要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即可。
另外,耐心地倾听孩子面对挫折时的复杂感受也很重要。在孩子受到挫折后,教会孩子如何调整心态、引导他们**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挫折后的“教育”往往比挫折本身更为关键。
余华曾在采访中说:“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避开”。
放下对苦难的执着追求,让孩子在成长道路上个性、自由且全面地发展,才是苦难教育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