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规则”,是对来访的保护还是束缚?
我们都知道,心理咨询是付费的,来访者亦是客户,是合同的甲方。
那为什么来访不能像其他服务一样,有需要就约,还要被那么多所谓的条条框框限制,请假迟到还要被扣费。
而咨询师也在要求来访者每周固定时间,固定频率的咨询。
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其中的冷知识。
安全感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感受,那么安全感由何而来呢?
稳定、可预期的状态是可以增加安全感体验的。那么固定时间的咨询同样也具备这种稳定和安全感。当我们确信某个时间段是一定属于我的,有一个理解支持我的咨询师在那里等我,这会大大增加我们的控制感。
走入咨询室的很多来访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心理困扰,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丧失可控感,变得习得性无助,这种稳定感会潜移默化增加我们的力量去抵抗无助感。
同时这种稳定感也可以让我们与咨询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可以信任咨询师。因为当我们不够信任咨询师时,我们又怎么会在咨询中表达真实的自己,咨询师给予我们的反馈我们真的会相信或者思考吗?
有些人提出质疑,我既然主动选择咨询师又付费,我为什么会不相信他呢?
是的,我们相信,你在主观意识上真的会相信咨询师,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都是慢慢地一点一点构建的,而心理咨询也是一点一点深入我们内心的。
同时我们内化一个人的印象是需要周期的。如果是一个不稳定的时间和频率,咨询还是会有帮助,但会受到一定影响,因为在我们内心一直处于尝试链接的过程,而更深的情感探索会受到阻碍。然而这种慢,常常也让一些来访觉得咨询没有效果,从而选择放弃,是一种非常遗憾的事情。
还有很多来访表示,自己希望有一场说来就来的咨询,帮助自己解决那一刻无法承受的各种情绪,一吐为快或者有人可以马上指点迷津。
的确承认,当压力到来时,那种压倒式情绪的确让我们很难受,无所适从。然而心理咨询不仅是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甚**某些流派,比如精分动力学,不给予现实层面的建议。
心理咨询是一个向内探索的过程,我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心理咨询是来访者和咨询师一起合作,不断反思和选择改变的一个过程。
更重要的是,随时的满足不仅不会给来访带来帮助和成长,反而会让来访心理“退行”,像是一个随时能吃到奶的宝宝,想象一下如果处于宝宝这么美好的状态,我们为什么还要逆风成长?
但这完全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初衷,心理咨询不是让人离不开,而是让人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陪伴之后,离开咨询仍好好生活。
生活中有些责任是需要承担,咨询前有些情绪也一样需要等待,心理咨询就像现实生活的缩影,那些被扰动的各类体验恰恰也许也是一直影响我们成长的缘由。而活现(enactment)就是最真实最珍贵的宝藏。
心理咨询旨在保护和促进来访者的福祉放在首位,这个福祉是更长远更深厚的。
所以我们希望来访者能看到框架,理解框架所做的背后那些真正的意义,是束缚,但更是保护。